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發表人內容
***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4, 2013 10:22 a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846
满族习俗——睡扁头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枕头睡觉,并叫婴儿仰面朝天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这是为婴儿特殊安排的,满族人认为后脑勺平扁是一种时尚、美观。同时婴儿的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也认为是健美。满族婴儿的头没睡平扁,或者没睡好,睡偏了,会被人耻笑,说这个妈妈不会侍侯孩子。
这种睡扁头的习俗极为普遍,在东北,已经由满族传给汉族,许多汉族人家也给婴儿睡扁头。满族妇女把婴儿抱人悠车之后,为了使婴儿入睡,母亲坐在悠车边,也就是炕沿上,一边用手悠车,一边轻声哼唱《摇篮曲》,也称《悠车曲》,母亲也可以随意即兴编词哼唱。节奏平稳,曲调悠扬,轻松愉快。如果婴儿哭闹不睡觉,母亲还可以编些恐吓孩子的故事,像“狼来了,虎来了,毛猴子跳墙也来了”等等。
婴儿睡悠车,睡得平稳香甜,母亲一边哼小曲悠孩子,一边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像锥鞋底、纳鞋帮儿等。
据说,满族人孩子睡悠车的习俗,是满族先人过渔猎生活形成的,把孩子放在地上睡觉不安全,便挂到树上,逐渐演变成悠车。婴儿睡的悠车,如果是女孩,满族人都是婴儿的姥姥给买,生男孩,则是姥爷给买。
扁头综合症 是指婴儿头骨后位或侧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扁平畸形,以及由此带来的婴儿机能损伤。其中,发生在脑部后侧面的,称为 “斜头畸形”(Plagiocephaly) ;发生在脑部正后方的,称为“平头畸形”(Brachycephaly) 。 “扁头综合征”会影响婴幼儿的外观形象;导致婴幼儿视神经发育不平衡;导致婴幼儿头部两侧肌肉组织发育不均衡;导致婴幼儿精神发育相对迟缓;“扁头综合征”带来的头颅变形,会损伤正常脑容腔结构,影响脑容量发育,并使脑附件产生错位。严重的畸形会使婴幼儿脑容量不足,危害智力正常发育。 一般婴儿出生后的前3个月最容易形成“扁头综合征 ”,这段时期婴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此时婴儿头骨特别柔软,发育非常快。普通婴儿床垫是平坦的,并且缺乏科学的软硬度考虑,极易使婴儿头部产生扁斜畸形。 “斜头畸形”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而自行矫正修复。
北京生子习俗
发布时间: 2012-08-27 15:11 文章来源: 网络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无子者供之,是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位“娘娘”原籍关外,是满人进关时带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满族萨玛信仰中的“保婴之神”。原称mama是满语,意思是“奶奶”,即祖母,进关后依汉俗而改称为“娘娘”,可能是汉俗称女神为“娘娘”吧。依北京旧俗,生子满三天必须“洗三”。老北京开玩笑说“人有两个三,先洗三,后接三”。自从洗三那天开始,老北京的育儿中是满汉舍璧的混合习俗。
先说“挂线”。洗三之日可以挂线,弥月(满月)之日也可以挂线。自姥娘家始(满族称外祖母为姥娘。(红楼梦》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称是华北汉族的称法),亲戚皆可挂线,当然本家长辈也可给孩子挂线。挂线就是用蓝白二色棉线挂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论旗汉皆有此举。“线”实际上来自满族习俗。满族萨玛信仰有“背灯换索”、“柳树枝求福”请祭。“线”就是由“索”演变而来的。依满族旧俗,为了孩子健康,用蓝白二色线和碎布条捻成“索”,挂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妈妈”(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并用柳树枝与神板相连。祭毕,将“索”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妈妈口袋”里,挂在西墙神板下面。这是纯满族旧俗,来自其久远先世。满人入关将此俗带人北京,成了老北京习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给孩子沐浴,这时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亲友来贺时,将铜钱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这是汉族的古老习俗,但后来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没有不添盆的。挂线和添盆说明北京育儿是满汉合壁。
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满人入关日久,至清中后期,满人从汉人学得与信佛有关的一些举动。依汉族古老习俗,最好将不好养活的孩子送到庙里,拜和尚为师。这个孩子虽仍养在家里,但认为是已经出家为僧,称为“记名和尚”。家长每年送给庙里一些钱以为谢礼。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灾八难”不侵害出家人,不好养活的孩子就逃脱了灾难。人们开玩笑称这样的孩子为“小和尚”。还有的记名和尚由其和尚师傅赐以法名,就更带佛教色彩了。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至于婚配之年,必须“还俗”后始可议婚。怎样还俗昵?原来有一番仪式。孩子成年后,家长与老和尚商议要当,订出日期。到这一天,家长带孩子到庙里,先拜佛,然后拜和尚师傅。事先己在殿门口摆下一条板凳。礼拜完毕,老和尚手执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见有一条板凳拦路,孩子从凳上一跃而过,跑出庙外,仪式完成。这个仪式称为“跳墙”,这个孩子叫做“跳墙的和尚”。一跳了墙,就由僧返俗就是还俗。还俗后即是俗人,就可以议婚了。这是纯汉族习俗。到清代后期,满族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所以不少到庙里记名的,后来跳墙还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连王公宗室家也有这样的。
“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清代末期,满人家也效汉俗而行,也抓周,但与汉族稍有区别。满族男孩抓周时,备有小弓小箭,还有小刀之类,总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猎传统。
回頂端
Re: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4, 2013 10:24 a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846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居住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育儿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
禁忌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回頂端
Re: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4, 2013 10:29 a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84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年02期
满族睡扁头习俗探讨
宋兆麟
【摘要】:我国满族自古以来就有睡扁头的风俗 ,以扁头、面额丰满为美。形成扁头的原因是婴儿长时间睡睡板和硬枕头。睡睡板的初衷是为了追求形体美、培养合格的战士。探讨满族睡扁头习俗 ,对研究东北亚地区人类的头骨变形有重要启迪
【作者单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100006
【关键词】: 满族 育儿风俗 研究
【分类号】:K892.21
【正文快照】:
我国满族自古以来就有睡扁头的风俗 ,但是 ,学术界对此却有不同的解释 ,如认为睡扁头是为了美观 ,扁头的成因是因为婴儿睡摇车 ,这些已是满族家喻户晓的说法 ,许多学者也持此见。事实果真如此吗 ?并不尽然 ,尤其是经过田野调查后 ,对上述十分流行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于是草成
回頂端
Re: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4, 2013 10:29 a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846
满族人家妇女怀孕,全家人都看成是大喜事,所以满族人管怀孕不叫怀孕,而叫“有喜”,说某某妇女有喜了,就是某某妇女怀孕了。
做婆婆的和当娘家妈的,都要向怀孕妇女传授怀孕期间的卫生知识和规矩,像怀孕期问,孕妇不能坐锅台,不能坐窗台,不能坐磨盘、碾盘,不能大哈腰,不能扭坐着,不准去参加别人家的婚礼,更不能观看跳神敬祖宗等祭祀活动。
不能大喜大悲、大哭大笑。
孕妇临产前,先请萨满在佛托妈妈神位前祷告,保佑孕妇身体平安,孩子身体健壮。
满族人对妇女生孩子十分重视,因而民问流传有“男修车前马后。女修产前产后”。
妇女临产时,得先把炕上的被褥卷起来,满族人习惯睡火炕,然后得把铺的炕席卷起来,在土炕上铺层谷草,妇女把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满族人把孩子出生叫做“落草”,据说这是不忘本的意思。
满族人有首民谣。反映了生儿育女的习俗:
村东头。张大嫂,
上南园,摘豆角。
肚子疼,往家跑,
卷炕席,铺谷草,
一养养了个大胖小!
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所以满族妇女生孩子不能生在西屋,必须到东屋。如果产妇住在西屋,也要在临产前搬到东屋去。
满族人家都供奉“佛托妈妈”,“佛托妈妈”也叫“奶妈”。相传,奶妈是满族先人的奶母,对满族人有养育之恩,所以家家户户供奉佛托妈妈,是为了报恩。除此之外,还有祈祷子孙兴旺的意思。如此传来传去,后世人就把佛托妈妈传为保护婴儿的神仙——奶奶神了。
什么是“佛托妈妈”呢?就是一个用布做的小口袋。袋内装五色线,满族人叫“子孙绳”,也叫“锁绳”,意思是把孩子锁住,好养活。
满族人为什么要供“佛托妈妈呢?这里边还有一段传说。相传,万历年间,皇宫里有人夜观天象,见东北方出了个真龙天子。皇上听说出了个真龙天子,那还了得!急忙传圣旨给辽东总兵李成粱,命他火速缉拿。李成梁得到圣旨后。正要发兵缉拿,没想到,发现他的一个叫“小罕子”的小马童,脚掌上生了7个红痦子。那时候认为,一个红痦子便是一颗星星,7个红痦子当然是7颗星星了。脚踏7颗星星。则是真龙天子无疑。李成梁正想把自己的小马童捉拿归案,押送京都交差。不成想,李成梁的爱妾喜兰见小马童小罕子聪明伶俐。十分可爱,如果捉拿交送京城,定斩无疑。于是喜兰发了恻隐之心,在半夜里偷偷打开后花园的小角门,让小罕子骑上一匹大青马逃跑了。李成梁得知真情之后,将爱妾喜兰打了个皮开肉绽,而后又把她活活打死。喜兰死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小罕子得救之后,在外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便扯旗造了反。
满族后代为了怀念喜兰妈妈对小罕子的救命之思,便尊称喜兰为佛托妈妈,每年年终岁首,供奉祭祀。喜兰惨死于万历年间,所以满族人也称“佛托妈妈”为“万历妈妈”。又因为喜兰死时一丝不挂,赤身裸体,所以祭祀“佛托妈妈”的时候都在晚问,好让喜兰妈妈能下来享用供品。
“佛托妈妈”的红色线(俗称子孙绳)上,系一些小弓箭、小篓、小筐、小红布条等等,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
也有的满族人家,生男孩,在门前的左边挂一张小弓箭,有一拃多长,是用竹皮子揻成的,预示男孩长大之后,崇尚武功,成为一个好的射手。生女孩,则在门口的右边挂一个小红布条,象征吉祥如意。
满族人管妇女生小孩叫“猫月子”,或叫“坐月子”,意思是一个月之内不能出门。
满族妇女生小孩还有两大忌,一忌生人进产房,满族人叫“月房”。满族人认为,小孩降生之后,第一个见到谁,小孩长大了就像谁;二忌怀孕的妇女进“月房”,满族人认为别的孕妇进“月房”,会把产妇的奶给带走,小孩子就没有奶吃了。孕妇如果不知道,误进了月房,恰巧产妇没奶,孕妇要给产妇“还奶”。怎么还呢?得送给产妇一碗鸡汤和其他东西,这样便会把“带走”的奶又“送”回来。满族管怀孕的妇女叫“重身子”或“双身板”。到哪去,都会把人家冲了,所以不能随便走。
0
回复
1楼2006-11-23 09:17举报 |
眺望孤单
在“月子”里,就是一个月之内,产妇要吃一些鸡蛋、小米饭、红糖之类的食品以补充营养。中等以上人家的产妇,要吃一些山牲口肉和山禽肉,像鹿肉、狍子肉、野鸡肉等等,同时喝些油水大的汤,使营养更为充足,这样奶水多,好喂养婴儿。
孩子降生的第二天,产妇家要请一位孩子多的、身板好的孩子妈妈来给小孩吃第一口奶,俗称“开奶”。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由“接生婆”,也叫“姥姥”,来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洗澡用的水,要用槐树枝和艾蒿叶浸泡。接生婆一边给婴儿洗澡,一边夸奖婴儿,说这孩子如何如何好,说一些好听的、吉祥的话语。洗浴完毕,用削好的葱白打婴儿屁股3下,边打边叨念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洗完之后,接生婆和前来祝贺的老亲少友,要把带来的铜大钱、鸡蛋、鲜花、大红枣等东西扔到铜盆里.俗称“添盆”。当天,产妇家要留下贺喜的亲友吃面条,俗称“喜面”,意味孩子长命百岁。
婴儿出生的第7天,叫“上车日”,就是把婴儿抱到悠车里,也叫“摇车”。产妇自己不能抱,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来把婴儿抱人悠车。“上车日”,还要把产妇的娘家父母请来参加。
悠车是用薄罗圈揻成的船形,周围绘制有各种各样的彩色图形,如花卉、鲤鱼等,十分精美。有的还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语,像“长命百岁”、“五子登科”等等。悠车底下有横木作为横梁。横梁上面铺上婴儿的小褥子小被。悠车长4尺左右。宽1尺多。两头有铁环,铁环上拴有手指粗的绳子,绳子一头吊在房檩子上或房梁上,离开地面有三、四尺高。
悠车里,给婴儿铺的褥子也有讲究,褥子底下要有一个口袋,里边装上糠或麦麸子,不许用棉花,所以叫“睡糠口袋”。小枕头里边要装上粮食,最好是小米。这样有两层意思,一是祝福婴儿大富大贵,从小便“头枕粮仓”,二是“睡扁头”。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枕头睡觉,并叫婴儿仰面朝天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这是为婴儿特殊安排的,满族人认为后脑勺平扁是一种时尚、美观。同时婴儿的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也认为是健美。满族婴儿的头没睡平扁,或者没睡好,睡偏了,会被人耻笑,说这个妈妈不会侍候孩子。
这种睡扁头的习俗极为普遍,在东北,已经由满族传给汉族,许多汉族人家也给婴儿睡扁头。满族妇女把婴儿抱人悠车之后。为了使婴儿入睡,母亲坐在悠车边,也就是炕沿上,一边用手悠车,一边轻声哼唱《摇篮曲>,也称《悠车曲>,母亲也可以随意即兴编词哼唱。节奏平稳,曲调悠扬,轻松愉快。如果婴儿哭闹不睡觉,母亲还可以编些恐吓孩子的故事,像“狼来了,虎来了,毛猴子跳墙也来了”等等。
婴儿睡悠车。睡得平稳香甜,母亲一边哼小曲悠孩子,一面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像锥鞋底纳鞋帮儿等。
据说,满族人孩子睡悠车的习俗,是满族先人过渔猎生活形成的,把孩子放在地上睡觉不安全,便挂到树上,逐渐演变成悠车。
婴儿睡的悠车,如果是女孩,满族人都是婴儿的姥姥给买。生男孩,则是姥爷给买。
关东民谣有:
关东山。三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
养活孩子吊起来。
此外,满族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为防止婴儿翻身时掉下“糠口袋”,保持婴儿的胳膊和两腿伸直伸平,母亲将婴儿的胳膊肘、膝盖和脚脖子三处,用大红色的布带子缠上,免得长弯曲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婴儿生下一个月要“办满月”,也叫“做满月”,娘家妈和其他亲友要送来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小玩具要挂在悠车上边,悠起来时当当作响,供婴儿观赏。
一个月之内,婴儿的眼睛不能叫阳光直射,为的是长大打猎时眼睛看得准。亲朋友好给婴儿送来“长命百岁”银锁,意思是祝婴儿长命百岁。这时,婴儿可以抱出悠车,俗称“下悠车”。
满月以后,要给孩子起小名。起小名时,也要设宴请客。再大之后,还要起个“大名”,也叫“学名”。就是上学时用的名字。
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很讲究,一般有一定的寓意,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
l、起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如连贵、连喜、连财、连锁、锁柱
2、以出生时的节令、时辰起名,如夏秋、雪冬、梦春、庚辰、酉人、申生、寅生、丙寅…… .
3、以出生时孩子爷爷的年龄起名,如六十八、七十六、八十三……
4、有的婴儿经过坎坷,险些丧命,便改了原名,叫“狗剩子”、“狗不理”……过去婴儿夭亡,都是用谷草捆上,扔到乱坟岗子。女婴捆两道绕,男婴捆三道绕。扔在乱坟岗子便被野狗吃了。起名“狗剩子”和“狗不理”,意思是狗都不吃他,能够健康地成长。
5、以期望起名,如“会小子”、“带兄子”、“带弟”、“群小子”、“唤弟”……满族人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父母没男孩,希望能有个男孩,便给女孩起上这样的名字,意思是下一个生男孩。
6、有的满族妇女,生几个孩子都夭亡了,没能养活,俗称“没站住”或“没站下”,再有了孩子便起名叫“锁柱”、“站柱”、“扣柱”、“扣儿”……。意思是,把孩子留住,再也不会夭亡了。
从前,满族人家死了人,门前都挂“岁数纸”,就是黄钱纸折叠成长条,拴在一条绳子上,一岁一条,死者多大岁数就挂多少条,挂在大门一旁,以示死者的年龄。为了不被风刮动,绳子下边坠上一块小石头。
有的人家,生过几个孩子都没能养活,便在丧家出灵的时候,把岁数纸下的小石头偷回家去,有了孩子,则叫“小石头儿”。还可以把两家的姓氏联在一起给孩子起名,比如老张家偷老万家的石头,给孩子起名,可以叫张万石;老李家人偷老富家的石头,可叫李富石。也可以叫赵小石、王石头等等。这样,孩子便好养活。
满族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婴儿降生后,为了好养活,家人到街坊邻居家去讨要铜大钱,叫做“百家钱”。回来用五颜六色的花花线联起来,挂在婴儿的脖子上,称为“长命锁”,意思是孩子好养活。
小孩在5岁以内,家长要举办一次“家祭”,就是敬祖宗,也叫“跳喜神”。时间一般都在秋冬季举行。规模不大,也不杀猪宰羊。只做饽饽(糕点),杀几只公鸡。满族人叫“单换索”。待修家谱的时候,如果是男孩,可以把名字添到家谱上,俗称“上谱”。女孩,不上名,只记生日时辰。
回頂端
Re: 汉族人遵从满族风俗的详细考证
***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4, 2013 10:30 a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846
满族生育礼仪
2013-03-06 14:25:19 责编:杨洋 来源:松原文化网 浏览:6评论 0 条
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十分重视诞生礼。满族妇女在临产前,先将炕席卷起,然后把婴儿生在铺以谷草的土炕上,故称“落草”。这是满族人对其先世生育习俗的一种承继。
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十分重视诞生礼。满族妇女在临产前,先将炕席卷起,然后把婴儿生在铺以谷草的土炕上,故称“落草”。这是满族人对其先世生育习俗的一种承继。它反映了遥远岁月里的满族先世粗犷的生育方式和艰苦育儿的情景。
满族人称第一个看到新生婴儿的外人为“采生人”。满族人认为采生人对婴儿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孩子成人之后,脾气秉性都和采生人相似。因此,生儿之家对采生人很重视,要以礼厚待。有些成年采生人后来还被认作是婴儿的“干爹”或“干娘”。此俗后来亦传至汉族。满族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喂母乳时要请一个多子女的邻居妇女代喂,俗称“开奶”。他们分为婴儿吃了多子女妇女的奶水,能消灾无病好养活。
满族人为区别所生婴儿的男女性别,满三天时,要在大门口挂不同的物件。如果生的是男孩,称“大喜”,在大门的门梁上挂一支桑木弓,三支桃木箭,箭头射向门外,俗称“公子箭”,是生男孩的标志。意在孩子成人后能“弓马纯熟”,驰骋疆场;如果生的是女孩,则称“小喜”,在大门梁上挂一串铜钱,栓一条红布,象征吉祥。
满族人生孩子三天时,要沐浴,举行洗礼,俗称“洗三”,由接生婆或儿女双亲全的有威望的老太太(满洲族人称姥姥)操持。铜盆里放槐树枝、艾蒿,将热水倒进盆里。趁着水冒热气,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身子,洗完之后,用姜片和艾蒿擦脑门和身上各重要关节,据说这样洗礼过之后,孩子长得体格健壮,不得病。最后还得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
婴儿生满一月要做“满月”又称“弥月”。是日,亲朋好友都前来祝福,主人要设宴待客,谓之“吃满月酒”,并以长面条为主食,取其绵绵长寿之意。习惯礼品为银制的长命锁、手镯、脚镯等。孩子满月后,娘家接女儿(孩子的妈妈)回门。如生的是男孩,就蒸一对面龙,名曰“驹驹”谓之能生发;同时还要送一台悠车、一枝桃树枝,上挂一串铜钱和一条红布;脖子上挂一缕白线,名曰“长寿线”。若生的是女孩,只送一台悠车,别无他物。
悠车,又称“摇车”,是满族人家传统的育儿工具,形如船,木制(一般用筛板圈成),两端上翘,平放时便于前后摇晃摇车前后的左、右两侧,各系两环,以长皮条或绳穿环内,悬于梁上,车外绘以彩画,车内垫薄板,离地三四尺。小孩哭则乳之,不哭则悠之。车上多系小铃或花朵等玩饰。孩子睡在悠车里,为避免有困翻动而掉出来的危险,要用介子(裹孩子的布片)将孩子包起来,在再在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子之处用布带捆在悠车上,孩子在悠车中便万无一失。民谣中所谓“养个孩子吊起来”,即指满洲族人育人悬挂悠车之习俗,此习后渐传入当地汉族民众中。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