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發表人 內容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4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近千年来各家学者明显是没读过原装正版的《论语》和《孟子》。现在读所谓的论语有啥意义?
西元20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和《孟子》,和清朝出版印刷的《论语》和《孟子》,有近1/3是不同的。篡改之处何其多也!这20年的人更不知唐、宋、元、明等各大儒家改版编注论语的真伪。
根据西元20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和《孟子》,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一生从未高悬道德标准以苛求别人或者以过高标准来苛求别人。
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倒是记载了这么1件事:
鲁国发生财政危机,孔子向鲁公提出发行债卷以救急(此乃有史以来东方最早的公债)。到后来公债到期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去收本金和利息,表示要把这些捐给鲁国。孔子知道后,把子路叫去痛骂了1顿,说:你自己家里有的是钱,要不要这笔钱都没关系,但大多数鲁国人都不是这样的。你开了这么1个先例,以后就给那些奸诈小人提供了借口,他们正巴不得能名正言顺的强迫老百姓“捐献”呢!你这样做,虽然是出于道德义举的目的,但是却恰好达到了破坏道德的效果。不能让大多数人都做得到的“道德”,是国家和社会的祸害!是国之贼也!
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一生从未说过“君子不言利”,只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老夫子曾主张“天子有道,礼乐征伐出于天子;天子无道,礼乐征伐出于诸侯”。 孟老夫子曾主张“父慈子孝,君明臣贤,皆双方共济之公理也。父慈所以应当子孝,君明所以应该臣贤,绝无一味依附之理”“如居上位者冥顽不灵,一味倒行逆施,则国人当另推举贤明取代可也”。
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的主张比朱熹要先进文明得多。 大家看看,这难道不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先进文明吗?明明是要求体制内更换不合格领导人的呼声。
常遗憾!这原装正版的《论语》和《孟子》,虽然已经出土,但由于某些心照不宣的原因,目前仅仅允许内部发行,尚未被中国官方许可公开向全社会予以原文全文出版公布。
不但儒家经典遭到篡改,就是法、墨、道、农……等诸家,大多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篡改。这已经为新近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所证实。由于儒家的特殊历史地位,其经典被篡改得最多。至于这些原装正版的百家经典,中国官方内部通知曰:严禁出版,违者必究!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6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
[ 孔子 ] [ 顯示:繁體 ] [ 字体: 小 中 大 ] [ 打印 ]
定州汉墓竹简本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论语》抄本。这部《论语》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抄本,不仅各篇的分章与今本多有不同,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文字演变的新材料,值得重视。
单承彬〈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将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简本《论语》和《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进行对比较后,指出定州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与熹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和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定县博物馆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发掘出大批竹简。该墓位于定县城关西南四公里处的八角廊村。大约在西汉末年该墓曾被盗掘过,但由于盗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盗墓人惊骇逃出,致使该墓中的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这批竹简虽因过火炭化,却避免了腐朽,同时也因盗扰火烧,使竹简又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竹简出土时已经散乱残断,炭化后的简文墨字已多不清晰。此外在出土竹简的椁室东侧附近尚存有绢帛炭灰、书刀、长方形研墨石板、滴水小铜壶等,估计当时墓中可能还存放有帛书等。
该墓竹简出土后于1974年6月送至北京保护整理。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请当时的马王堆帛书整理组成员协助整理定县竹简(编号、写释文)。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整理工作被迫停止。地震中,竹简虽经精心照管,但在转移中封存的盛简木箱被不知情者搬倒,使竹简又一次散乱,并遭到一定的损毁。地震后于1980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面召集,由李学勤先生主持负责,定县竹简的整理工作才又得以继续。经过整理,发现这批竹简内容多为先秦文献,极其珍贵。其中有《论语》620枚简,多为残简。简长16·2厘米,宽0·7厘米。每简约书19~21字不等。竹简两端和中简各有一道编绳,出土时尚保留有连缀的痕迹。
残简的释文共有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其中残存文字最少的为《学而》篇,仅有20字;残存文字最多的为《卫灵公》篇,有694字,可达今本本篇的77%。简本《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简本《乡党》“食不厌精”至“乡人饮酒”,今本分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简本仅为一章;“雷风烈必变”与“升车”,今本分为两章,而简本也只是一章。《阳货》“子贡曰君子有恶乎”今本别为一章,而简本则同上面“子路曰”合为一章。特别是《尧曰》篇,今本为三章,而简本则为两章;今本的第三章在简本中用两个小圆点与上间隔,用两行小字抄写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内容。在题写章节与字数的残简中,正有一枚记《尧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则知简本《尧曰》只有两章,与今本不同。
此外各章文字与今本也有不少出入。简本《论语》虽是残本,因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它是公元前55年以前的抄本,当时世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论语》存在,因此简本《论语》的出土为研究《论语》的版本流传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于该墓葬及出土文物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撰写了《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发表在1981年第8期《文物》杂志上。同期《文物》杂志还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联合撰写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一文,对该墓出土的竹简的形制、内容做了大致的介绍,同时还刊布了简文中《儒家者言》的释文。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合编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一书。书中对出土简本《论语》的版本、文句也做简单的介绍,同时还对《论语》的全部释文做了简单的注释和校勘。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8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说老子文是周景王“铸无射”鈡的铭文,根据如下:
一、在老子文传本中,有道经德经先后之别,其原因是诸侯国抄写圆钟顺序不同造成的。没有其它解释。
二、《国语》“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制度不可以出节……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匿之度。”显然是在攻击老子文,没有其它文。
三、孔子打老子旗号到楚国暗杀王子朝跑到涡阳老子驻地,被老子打柴弟子发现。老子悲伤地对孔子说“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患抑固窭(音惧·久贫)。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傲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指的也是老子文。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9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孔子?我呸!
作者: 白鹿山人
看到这里的许多朋友在这里闲谈什么儒学,还有人在要打出什么“南蒋北陈”的大旗,更有个别的奴才型人物在捧上帝的臭脚,真是不亦乐乎!
上帝的鬼话我们且不说它,因为毕竟那个自称万能的家伙离我们太远也太玄虚,他的孝子贤孙们甚至连他是否有大小便还没搞清楚!还是回到人世间,说说我们中国的儒教的几位教主吧。
春秋时的孔子,是个不怎么样的教员,做点家教,收点咸猪肉。据说还办了个大班,有3000多人,其中有72个人成绩能过85分,这优秀率实在是低了点,才2.4%。象这样的,在我们学校连骨干都混不上,晋级就更成问题了。
孔丘阁下也不是什么出色的政治家,56岁时当上了国家总理(《论语集注》:“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没干什么正事,只是莫名其妙地杀了个叫少正卯的家伙,据说是这家伙发表反动学说,蛊惑青年,——据此论之,孔老先生应该是中国“文字狱”的始作俑者。然而没干几天,就罢官了。据说是下海经商,四处贩卖他的哲学书籍(因为年代久远,都失传了,只有他的讲义存了下来,叫什么《论语》的,外行人不清楚的,还以为孔子是搞语言学的呢,论语论语,论述语言啊)去了,也想借机会再“咸鱼翻生”,弄个官当当。可那时候,武打书好卖,哲学书和现在一样是没几个人看的。于是在四处碰壁后,就“累累如丧家之犬”地溜回了家,删《诗》修《春秋》,做起了业余编辑。可说实在的,那《春秋》,简直不象是历史书,倒象是卖豆腐的帐簿,可是他的徒子徒孙们毕竟很多,3000个学生啊!这3000学生的后人们弄了个儒教,拉了孔先生做了教主,愣是说他老人家的《春秋》有“微言大义”,还让关羽关大哥给《春秋》做广告,让关大哥拍了个灯下读《春秋》的片子,很是炒作了一番。据此而论,“炒作”的历史至少要上溯至两千年以前。
而且,孔丘是个很难伺候的家伙,据推断,他的妻子就是让他活活累死气死的。先看孔先生对服饰的讲究,“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看蒙了吧,呵呵,说白了,就是说孔老爷是“不用深红色做衣边,红色紫色不可做内衣。夏天,穿单衣,外出必套外套。黑色内衣,配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黄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内衣较长,右袖较短。一定要有睡衣,长一身半。坐垫要厚。丧事结束后,无所不佩。不是正式场合的衣服,一定要裁边。吊丧时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见。”如此的讲究,不知孔老爷得要置办多少行头啊!孔大婶得要熬多少夜才能做得出来啊!
这还没完,除了讲究穿,他老人家,嘴还很刁,挺挑食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这几句,说白了就是说“米要多舂几遍,要上好的精米才行;肉要多切几下,要细细的才好,——敢情孔老爷的牙口不好。颜色瞧着怪怪的不吃,气味闻起来刺鼻的不吃。烹饪得不好的不吃。不到吃饭点,不吃。切得不好看的,不吃,——看来孔老爷还挺讲究刀工的。调味品不好,也不吃。肉和米饭的量要有比例,肉量要小于饭量。酒量没什么限制,但不能喝醉。”这些还说的过去,最要命的,是来不及做饭,“上街买来的酒肉都不吃”,每顿这么讲究的饭都得要孔大婶做不累死才怪!估计孔老爷是有风湿病关节炎,所以每顿饭都得有姜,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
读过《论语》的朋友知道有这么一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真是讲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可他的徒子徒孙们把《论语》视为圣谕,而忘了孔老爷平日里是并不是那么做的。据此而论,孔先生实在是“言行不一”派的祖师爷。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千多年后,他老人家的嫡系传人——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更是把这功夫做到了极至!朱熹是一向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就是要坚持孔丘主义孟轲思想,时时都要批私批修,不可有一点私心杂念,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非礼……呵呵,可朱熹老兄本人呢,却确实曾非礼过一个歌妓的!而且还干过小人的勾当!朱熹担任浙东地区(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提举浙东刑狱)时,跟台州(浙江临海)州长(知台州)唐仲友,为了争夺一位漂亮的妓女严蕊,朱熹失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对满面道学的圣人,恐怕难以激起澎湃的爱情),朱熹遂攻击唐仲友奸邪,向皇帝上奏章弹劾。
这种表里不一的家伙鼓吹的东西自然惹起了人们的反感,当时的理学就曾受到禁锢。而后来理学或叫道学的一统天下,实在是靠了朱元璋那个和尚皇帝的强权推行,而不是靠了这种哲学的人性的感召。
儒学,无论是在滥觞的春秋战国,还是在兴盛一时的南宋明清,其实质都是禁锢人们头脑为皇帝老儿效忠的御用工具,都是愚民的毒药,孔子就曾大言不惭地讲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做为正心修身的参考,儒学或许有它存在的价值。但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器,于当今的世界,却是迂阔已甚!当今的世界,尤其是在中国,是要人们知道做人的尊严,有人权的意识,知道法律的作用,以法来齐贵贱平天下!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31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原创]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文化?
20416 次点击
179 个回复
天朝可乐 于 2011/10/26 23:56: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家文化?为什么它百用百灵?
其实历代统治者早点发现了这个密秘,只是没有说出来.
儒家文化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三纲五常,这些经典只是道具.
儒家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经典和纲常本身,并不是儒家,而是象摧眠师手中的道具一样,是一把钥匙,或者其它东西都一样,只要你进入被摧眠的状态之后.你就摆脱不了它的控制.
不管你支持儒家也好,反对儒家也好,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你已经被摧眠,就没有办法再改变被统治的地位.
比如红卫兵,表面上跟孔儒势不两立,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是儒家.之所以对立,是由于立场不同,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不管红卫兵多勇敢,他们是反抗不了统治的.
儒家思想的本质表面上是"道德切入",把一切问题用道德来解释,这样容易期骗群众.
而实际上:"道德"只是一个借口,儒家的本质,是以道德为借口,引诱人们进入感性偏执状态,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变得情绪化,失去理性,因而永远也看不清事情的根本点在哪里.
举个例子:
拿***来说.......
***产生的根源是体制问题.如果看不清这个问题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
在儒家的"道德"引透下,人们进入这样一种思维状态.
面对***:不管你是即得利益者,站在维护***一方说话,还是即损利益者.坚定的反对***.
不管你是哪一方,但其实你都是在维护***体制.
因为在感性偏执状态下,人们的目光会被吸引到具体实施***行为的具体职权者个人道德问题上,对他们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吞了那些***份子.
但其实杀几个***份子是没有意义的,杀了一个贪官,会有无数的贪官站起来.根本问题不解决,连反腐也成了权力斗争的一个手段和工具而已,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体制==旧时代的皇帝.是问题的根本.
***源自人性.
"贪财好色",本人性之根本,并无过错.这是人类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成形的自然的,人性属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评论人性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人性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会因为某种理论不喜欢就改变.
那些贪官的贪财好色之人性本质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要把"贪"的权力公共化,让社会的每个成员在透明的,相互监督的体制下,一起来"贪",这个时候,"贪"已经不再是贪,而转变为公平和正义了.因为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自然竞争而已,已经无所谓贪不贪了.
所以,***问题根本不是人性贪的问题,而是贪的机会被控制在少数人手里的问题.
而儒家试图把人们的目光转移到"道德和人品"上去,使事实变得混乱不清,而始做俑者的"体制"和"皇帝"乐得其所,他们很喜欢看到这种局面,多杀些贪官对他们并无坏处.不仅不能动摇集权体制,反而会令这个体制更稳固.
历史上,儒家一遇到贪官,总是拿道德说事..
自古儒家,反贪官不反皇帝,结果是越反越贪,越贪越反.
所以,没有哪个集权者会不喜欢儒家的.
而在道家思想看来:***贪官贪财好色,并没有什么错,那是人性之必须,只要在那个位置上"贪"是正常的,不贪才是不正常的,有权不用,你还是不是人呀?
贪官本人没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谁赋于了他们这个权力和机会?
因此,历朝历代当权者,没有喜欢道家的.
因此,因此,因此,,,,
当今社会又要复兴儒家思想了....
在复兴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管你是***的,还是反***的,其实都已经成了儒家的玩偶.没有什么区别.
在"道德"第一性的感性偏执下,不管你是挺儒的,还是反儒的,都也儒家的玩偶,也没什么区别.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36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孔子最后七天的眼泪:痛哭流涕而死,这是为什么?
(本文转载自: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5年9月20日 作者:杨鹏)
无意之间,孔子可能成了自己民族的大叛徒,当他最后明白了这一点,痛哭流涕而死。孔子临死前灵魂中这场惨痛的悲剧,千百年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这是说,孔子死前七天,哭着对学生子贡说:夏族人死后,在未葬之前,灵柩要停放东面的台阶上,周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中门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落祭奠在两柱之间,我的祖先是殷人呀!
孔子的梦是真是假,为什么孔子如此确信呢?为什么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是殷人呀!),为什么他临死前痛哭流涕?
《史记 孔子世家》开篇即写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这是说,孔子生于鲁国,他祖爷爷是宋国人,叫孔防叔。祖先来自宋国,这与孔子殷人出身关系密切,因为宋国是西周初年由殷遗民为主建立的。我们多少费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有关历史背景。
公元前1600年前后,居住在今天山东曹县和河南商丘一带的商人打败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居住的夏人,建立商朝。公元前1300年前后,殷王盘庚率殷人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后商人又被称为殷人。河南安阳作为殷人的首都,共有273年的历史。公元前1066年(范文澜《中国通史》),居住在陕西渭水一带的周人东下,在牧野(今河南汲县)打败殷人,在“流血漂杵”的基础上建立西周王朝。周人本臣属于殷人,打败殷人后成为殷人和殷人其它臣属国的统治者。由于周人人数远远少于殷人,经济、文化也不如殷人发达,所以西周初期,周人统治权力的逐步建立颇费了一番功夫。为怀柔殷人,周武王最初仍将殷遗民留在其旧时都城河南安阳一带。但是殷人亡国,内心并不顺服。公元前1062年前后(范文澜),周武王在征服殷人后四年去世,殷人随后起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两次东征,率军镇压,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殷人起义最后被镇压,殷人旧都被周公彻底摧毁。殷人起义失败后,周公将殷人各部族强行分散到各地,分别由周族诸侯国控制,殷人最后成了亡国奴。殷人起义的组织和参与者(殷顽民)沦为周人奴隶。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灭殷后,为怀柔殷人,将殷人的亲周贵族之一箕子分封到朝鲜,不以臣子待之。后来箕子从朝鲜来朝见周天子,经过殷人故都(殷,河南安阳),见原本壮丽的商朝宫室被毁,首都城市成了农田,感慨伤怀,咏叹了《麦秀》之歌。歌词为:“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箕子哀怨“狡童”(狡赖的小子,指商纣王)不听自己的话,造成商朝宫廷变农田、殷人被屠杀而亡国的后果。《史记》中写道:“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殷遗民听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周王朝的统治并不太平,国内有心怀亡国恨的殷遗民,国外有敌视周人的原殷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周公的儿子分封到鲁,被徐夷、淮夷围困,成王派军队才得以解困。周穆王时期(前976年 —前992年),徐夷与淮夷联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来楚人从长江进入淮河,统一了淮夷和徐夷,势力直抵山东南部,与周人对抗。周昭王时期(前995年 —前99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军覆没,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汉水里。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写到:“殷代文化为我国文化之渊源,中国北部开发于殷人,南部长江流域之徐、楚文化,实亦殷之嫡系。盖徐、楚乃殷之同盟而周之敌国,亘周代数百年间积不能相能者也。”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诸侯国中的原殷遗民后代势力逐渐成长,公元前841年,以殷人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周厉王出奔,周召二公当政。从此周人对殷人的控制更为无力了。为了继续怀柔殷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人贵族的后代在朝为官。从事工商业的殷人后遗势力也日增,殷遗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权,成为周人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诗经》之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一些周人对此的忧虑和悲叹。王叔郑恒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败,与商人订立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的郑国。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郑国,在公元前707年敢于与周天子军队对抗并打败周天子,这是中原诸国中的第一个。郑国也是中原诸国中第一个放弃周朝礼制,推行变法的国家(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前后)。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这是周人衰败的表现。而周王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与殷遗民后代势力的重新抬头极有关系。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微子,他曾劝商纣王要提防周人,但商纣王不听。周武王打败殷军,攻入都城时,微子带着商王室的祭器,光着上身,把自己的双手反捆起来,左手中牵着一支羊,右手捏着一把茅草,脆着向前走,到周武王军门前告罪投降,周武王释放了微子,仍保留了他的贵族爵位(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周公镇压殷人起义后,将微子封到河南商丘,其部族的一部分随微子在商丘建立宋国。所以宋国为战败的殷遗民中的一部分人所建,保留了殷人的文化风俗,所以孔子也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而孔子的祖爷爷是宋人,后来迁移到鲁国,而孔子生于鲁国。这就说明了孔子的家族来源,他应当是殷人宋微子部族的后代。
从孔子临死前所说的话看,这个祖宗源流,孔子早时可能并不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颜家少女在野外交合而生孔子(非周礼,这倒像殷人习俗)。孔子少孤,连自己父亲的坟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显然孔子父亲的社会地位极低贱。孔子并不了解自己的出生身份。《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这是说,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款待士人。孔子与一些士人一起去,被季氏的大臣阳虎骂,说:“季氏是款待士人,不能款待你。”“士”是周族中最低级别的阶层,只是周族中的平民阶级,阳虎骂孔子,是骂孔子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孔子家庭的社会地位够不上“士”的级别。鲁(今山东曲阜)是周公的封地,由周公儿子伯禽管理。周公东征镇压殷人反抗后,将殷遗民的六个部族分到鲁国,由鲁公控制。在鲁国,这些殷遗民的后代属于最低贱的阶级。虽然后来周人与殷人之间的差别在减少,但在贵族阶层中,殷人仍被视为低贱之人,所以阳虎不准孔子混入“士”阶层。孔子的祖父孔防叔由宋(河南商丘)迁鲁,也可能是来投奔亲戚。孔子随士人一起去参加季氏宴会,这是因为他并不明白自己的出身,他以为自己可以算得上是周族的士阶层。孔子早年“贫且贱”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周族贵族的权威充满着敬畏。他后来所说的君子要“畏大人”,正是他这种生活经历的反映。
孔子临死前,才从梦里确认自己是殷族的后代,痛哭流涕,七天后就死了。从孔子的一生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伤心透骨的悲剧。
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他从来强调以血缘为核心的忠孝,讲求祖先崇拜,重视家族主义,但孔子正是追从了弑杀他祖先的周人。孔子崇拜周公,而正是周公镇压了殷人起义,摧毁了殷人都城,并将殷人迁往各地为奴。孔子崇信周朝礼乐文化,而周礼正是用来压制殷人反叛,建立周人特权等级制度的办法。孔子讲尊卑有别,痛骂乱臣贼子侵犯周王室的权威,而周人正好曾是殷人的乱臣贼子。孔子讲尊王攘夷,他所尊的周族的祖先,正是当年反叛殷王的殷臣周人。而他所攘的夷,正是当年殷人的盟友楚人。孔子讲忠孝,但对殷人来说,孔子是认敌作父,背本忘祖,绝对不忠不孝之人。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是儒家的信仰。孔子为周人和周文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痛恨侵犯周人权威的人和事,但到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原本是殷人,周人与自己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如何去面对他的祖先和学生呢?他如何去面对那些他所痛骂和排斥的反抗周人特权的其它思想家和行动者呢?《论语》中记载:孔子曰:“我不想再讲学了。”子贡曰:“您如果不讲学,那么我们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中,孔子等于是把他过去所讲所做的一切都否定了。老天开了孔子这么残酷的一个玩笑,孔子还能说什么呢?孔子的最后七天,都在想些什么呢?一辈子的信念和努力,全搞颠倒了?
孔子是不自知的,他不自觉地在民族和文化上都全面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当孔子明白自己的身世后,他承受不了内心民族血缘情感与自己思想行为之间矛盾的冲突,孔子因此而殉难。
虽然周文化对殷文化有许多继承,但殷文化与周文化有很大差别。据杨宝成著《殷墟文化研究》,从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看,在商代社会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女性贵族不仅可以参与国事,而且还可以拥有军事指挥权,这就是为什么周武王伐殷时指责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殷人这种男女平等的历史,被后人演义为“纣王与苏旦妃”的商纣王淫乱失国的故事;殷人信仰上帝,所以除了祖宗祭祀外,还有更为隆重的上帝祭祀活动,这就是周武王所责怪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殷人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王、二是众人、三是战争奴隶。凡外族奴隶逃往殷国,就获得自由,所以其它国家的奴隶常常选择逃往殷国,这就是周武王责怪的“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王族成员并没有多少委任官职上的特权,这就是周武王责怪的“遗其王父母弟不用”;殷人重视工商业,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殷人传统不讲人治,而讲严刑法治,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杀,但也因此倡导“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德治人治和等级特权礼制的传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文化衰败,如果没有孔子的努力,周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会如此深重。历史为战胜者所写,在周朝留下的典籍中,殷人的亡国成了罪有应得,殷文化也成了只讲刑杀、淫乱、谋利的罪恶的文化,将殷人的成就盖了一块黑幕。但其实,春秋战国动荡所摧毁的,正是周朝和周文化的统治者,而殷文化的许多优秀要素,则通过后来的道家和法家传下来。如果孔子早知道自己是殷人,他未必会如此迷恋周王室和周文化,他未必会以维护周王室和复兴周文化为已任,如果这样,也许中国文化的走向会大有不同。
孔子见老子,老子送了他几句话,其中一句这样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告诫孔子不要自私,要讲忠孝。老子自然明白孔子对周王朝是讲够了忠孝的,但他为什么还这样劝孔子呢?身为史官,老子深明久远的历史。身为楚人,老子对周文化所强调的周人等级特权制度十分厌恶,因此,可能老子对孔子所说的这番话别有深意,但他没有点破,而是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怪不得孔子离开老子后,一头雾水,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悲哉!孔子!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49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回頂端
發表人 內容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4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近千年来各家学者明显是没读过原装正版的《论语》和《孟子》。现在读所谓的论语有啥意义?
西元20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和《孟子》,和清朝出版印刷的《论语》和《孟子》,有近1/3是不同的。篡改之处何其多也!这20年的人更不知唐、宋、元、明等各大儒家改版编注论语的真伪。
根据西元20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和《孟子》,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一生从未高悬道德标准以苛求别人或者以过高标准来苛求别人。
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版的《论语》倒是记载了这么1件事:
鲁国发生财政危机,孔子向鲁公提出发行债卷以救急(此乃有史以来东方最早的公债)。到后来公债到期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去收本金和利息,表示要把这些捐给鲁国。孔子知道后,把子路叫去痛骂了1顿,说:你自己家里有的是钱,要不要这笔钱都没关系,但大多数鲁国人都不是这样的。你开了这么1个先例,以后就给那些奸诈小人提供了借口,他们正巴不得能名正言顺的强迫老百姓“捐献”呢!你这样做,虽然是出于道德义举的目的,但是却恰好达到了破坏道德的效果。不能让大多数人都做得到的“道德”,是国家和社会的祸害!是国之贼也!
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一生从未说过“君子不言利”,只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老夫子曾主张“天子有道,礼乐征伐出于天子;天子无道,礼乐征伐出于诸侯”。 孟老夫子曾主张“父慈子孝,君明臣贤,皆双方共济之公理也。父慈所以应当子孝,君明所以应该臣贤,绝无一味依附之理”“如居上位者冥顽不灵,一味倒行逆施,则国人当另推举贤明取代可也”。
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的主张比朱熹要先进文明得多。 大家看看,这难道不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先进文明吗?明明是要求体制内更换不合格领导人的呼声。
常遗憾!这原装正版的《论语》和《孟子》,虽然已经出土,但由于某些心照不宣的原因,目前仅仅允许内部发行,尚未被中国官方许可公开向全社会予以原文全文出版公布。
不但儒家经典遭到篡改,就是法、墨、道、农……等诸家,大多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篡改。这已经为新近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所证实。由于儒家的特殊历史地位,其经典被篡改得最多。至于这些原装正版的百家经典,中国官方内部通知曰:严禁出版,违者必究!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6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
[ 孔子 ] [ 顯示:繁體 ] [ 字体: 小 中 大 ] [ 打印 ]
定州汉墓竹简本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论语》抄本。这部《论语》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抄本,不仅各篇的分章与今本多有不同,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文字演变的新材料,值得重视。
单承彬〈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将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简本《论语》和《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进行对比较后,指出定州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与熹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和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定县博物馆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发掘出大批竹简。该墓位于定县城关西南四公里处的八角廊村。大约在西汉末年该墓曾被盗掘过,但由于盗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盗墓人惊骇逃出,致使该墓中的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这批竹简虽因过火炭化,却避免了腐朽,同时也因盗扰火烧,使竹简又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竹简出土时已经散乱残断,炭化后的简文墨字已多不清晰。此外在出土竹简的椁室东侧附近尚存有绢帛炭灰、书刀、长方形研墨石板、滴水小铜壶等,估计当时墓中可能还存放有帛书等。
该墓竹简出土后于1974年6月送至北京保护整理。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请当时的马王堆帛书整理组成员协助整理定县竹简(编号、写释文)。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整理工作被迫停止。地震中,竹简虽经精心照管,但在转移中封存的盛简木箱被不知情者搬倒,使竹简又一次散乱,并遭到一定的损毁。地震后于1980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面召集,由李学勤先生主持负责,定县竹简的整理工作才又得以继续。经过整理,发现这批竹简内容多为先秦文献,极其珍贵。其中有《论语》620枚简,多为残简。简长16·2厘米,宽0·7厘米。每简约书19~21字不等。竹简两端和中简各有一道编绳,出土时尚保留有连缀的痕迹。
残简的释文共有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其中残存文字最少的为《学而》篇,仅有20字;残存文字最多的为《卫灵公》篇,有694字,可达今本本篇的77%。简本《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简本《乡党》“食不厌精”至“乡人饮酒”,今本分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简本仅为一章;“雷风烈必变”与“升车”,今本分为两章,而简本也只是一章。《阳货》“子贡曰君子有恶乎”今本别为一章,而简本则同上面“子路曰”合为一章。特别是《尧曰》篇,今本为三章,而简本则为两章;今本的第三章在简本中用两个小圆点与上间隔,用两行小字抄写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内容。在题写章节与字数的残简中,正有一枚记《尧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则知简本《尧曰》只有两章,与今本不同。
此外各章文字与今本也有不少出入。简本《论语》虽是残本,因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它是公元前55年以前的抄本,当时世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论语》存在,因此简本《论语》的出土为研究《论语》的版本流传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于该墓葬及出土文物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撰写了《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发表在1981年第8期《文物》杂志上。同期《文物》杂志还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联合撰写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一文,对该墓出土的竹简的形制、内容做了大致的介绍,同时还刊布了简文中《儒家者言》的释文。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合编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一书。书中对出土简本《论语》的版本、文句也做简单的介绍,同时还对《论语》的全部释文做了简单的注释和校勘。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8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说老子文是周景王“铸无射”鈡的铭文,根据如下:
一、在老子文传本中,有道经德经先后之别,其原因是诸侯国抄写圆钟顺序不同造成的。没有其它解释。
二、《国语》“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制度不可以出节……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匿之度。”显然是在攻击老子文,没有其它文。
三、孔子打老子旗号到楚国暗杀王子朝跑到涡阳老子驻地,被老子打柴弟子发现。老子悲伤地对孔子说“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患抑固窭(音惧·久贫)。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傲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指的也是老子文。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29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孔子?我呸!
作者: 白鹿山人
看到这里的许多朋友在这里闲谈什么儒学,还有人在要打出什么“南蒋北陈”的大旗,更有个别的奴才型人物在捧上帝的臭脚,真是不亦乐乎!
上帝的鬼话我们且不说它,因为毕竟那个自称万能的家伙离我们太远也太玄虚,他的孝子贤孙们甚至连他是否有大小便还没搞清楚!还是回到人世间,说说我们中国的儒教的几位教主吧。
春秋时的孔子,是个不怎么样的教员,做点家教,收点咸猪肉。据说还办了个大班,有3000多人,其中有72个人成绩能过85分,这优秀率实在是低了点,才2.4%。象这样的,在我们学校连骨干都混不上,晋级就更成问题了。
孔丘阁下也不是什么出色的政治家,56岁时当上了国家总理(《论语集注》:“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没干什么正事,只是莫名其妙地杀了个叫少正卯的家伙,据说是这家伙发表反动学说,蛊惑青年,——据此论之,孔老先生应该是中国“文字狱”的始作俑者。然而没干几天,就罢官了。据说是下海经商,四处贩卖他的哲学书籍(因为年代久远,都失传了,只有他的讲义存了下来,叫什么《论语》的,外行人不清楚的,还以为孔子是搞语言学的呢,论语论语,论述语言啊)去了,也想借机会再“咸鱼翻生”,弄个官当当。可那时候,武打书好卖,哲学书和现在一样是没几个人看的。于是在四处碰壁后,就“累累如丧家之犬”地溜回了家,删《诗》修《春秋》,做起了业余编辑。可说实在的,那《春秋》,简直不象是历史书,倒象是卖豆腐的帐簿,可是他的徒子徒孙们毕竟很多,3000个学生啊!这3000学生的后人们弄了个儒教,拉了孔先生做了教主,愣是说他老人家的《春秋》有“微言大义”,还让关羽关大哥给《春秋》做广告,让关大哥拍了个灯下读《春秋》的片子,很是炒作了一番。据此而论,“炒作”的历史至少要上溯至两千年以前。
而且,孔丘是个很难伺候的家伙,据推断,他的妻子就是让他活活累死气死的。先看孔先生对服饰的讲究,“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看蒙了吧,呵呵,说白了,就是说孔老爷是“不用深红色做衣边,红色紫色不可做内衣。夏天,穿单衣,外出必套外套。黑色内衣,配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黄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内衣较长,右袖较短。一定要有睡衣,长一身半。坐垫要厚。丧事结束后,无所不佩。不是正式场合的衣服,一定要裁边。吊丧时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见。”如此的讲究,不知孔老爷得要置办多少行头啊!孔大婶得要熬多少夜才能做得出来啊!
这还没完,除了讲究穿,他老人家,嘴还很刁,挺挑食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这几句,说白了就是说“米要多舂几遍,要上好的精米才行;肉要多切几下,要细细的才好,——敢情孔老爷的牙口不好。颜色瞧着怪怪的不吃,气味闻起来刺鼻的不吃。烹饪得不好的不吃。不到吃饭点,不吃。切得不好看的,不吃,——看来孔老爷还挺讲究刀工的。调味品不好,也不吃。肉和米饭的量要有比例,肉量要小于饭量。酒量没什么限制,但不能喝醉。”这些还说的过去,最要命的,是来不及做饭,“上街买来的酒肉都不吃”,每顿这么讲究的饭都得要孔大婶做不累死才怪!估计孔老爷是有风湿病关节炎,所以每顿饭都得有姜,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
读过《论语》的朋友知道有这么一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真是讲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可他的徒子徒孙们把《论语》视为圣谕,而忘了孔老爷平日里是并不是那么做的。据此而论,孔先生实在是“言行不一”派的祖师爷。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千多年后,他老人家的嫡系传人——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更是把这功夫做到了极至!朱熹是一向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就是要坚持孔丘主义孟轲思想,时时都要批私批修,不可有一点私心杂念,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非礼……呵呵,可朱熹老兄本人呢,却确实曾非礼过一个歌妓的!而且还干过小人的勾当!朱熹担任浙东地区(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提举浙东刑狱)时,跟台州(浙江临海)州长(知台州)唐仲友,为了争夺一位漂亮的妓女严蕊,朱熹失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对满面道学的圣人,恐怕难以激起澎湃的爱情),朱熹遂攻击唐仲友奸邪,向皇帝上奏章弹劾。
这种表里不一的家伙鼓吹的东西自然惹起了人们的反感,当时的理学就曾受到禁锢。而后来理学或叫道学的一统天下,实在是靠了朱元璋那个和尚皇帝的强权推行,而不是靠了这种哲学的人性的感召。
儒学,无论是在滥觞的春秋战国,还是在兴盛一时的南宋明清,其实质都是禁锢人们头脑为皇帝老儿效忠的御用工具,都是愚民的毒药,孔子就曾大言不惭地讲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做为正心修身的参考,儒学或许有它存在的价值。但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器,于当今的世界,却是迂阔已甚!当今的世界,尤其是在中国,是要人们知道做人的尊严,有人权的意识,知道法律的作用,以法来齐贵贱平天下!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31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原创]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文化?
20416 次点击
179 个回复
天朝可乐 于 2011/10/26 23:56: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家文化?为什么它百用百灵?
其实历代统治者早点发现了这个密秘,只是没有说出来.
儒家文化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三纲五常,这些经典只是道具.
儒家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经典和纲常本身,并不是儒家,而是象摧眠师手中的道具一样,是一把钥匙,或者其它东西都一样,只要你进入被摧眠的状态之后.你就摆脱不了它的控制.
不管你支持儒家也好,反对儒家也好,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你已经被摧眠,就没有办法再改变被统治的地位.
比如红卫兵,表面上跟孔儒势不两立,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是儒家.之所以对立,是由于立场不同,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不管红卫兵多勇敢,他们是反抗不了统治的.
儒家思想的本质表面上是"道德切入",把一切问题用道德来解释,这样容易期骗群众.
而实际上:"道德"只是一个借口,儒家的本质,是以道德为借口,引诱人们进入感性偏执状态,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变得情绪化,失去理性,因而永远也看不清事情的根本点在哪里.
举个例子:
拿***来说.......
***产生的根源是体制问题.如果看不清这个问题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
在儒家的"道德"引透下,人们进入这样一种思维状态.
面对***:不管你是即得利益者,站在维护***一方说话,还是即损利益者.坚定的反对***.
不管你是哪一方,但其实你都是在维护***体制.
因为在感性偏执状态下,人们的目光会被吸引到具体实施***行为的具体职权者个人道德问题上,对他们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吞了那些***份子.
但其实杀几个***份子是没有意义的,杀了一个贪官,会有无数的贪官站起来.根本问题不解决,连反腐也成了权力斗争的一个手段和工具而已,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体制==旧时代的皇帝.是问题的根本.
***源自人性.
"贪财好色",本人性之根本,并无过错.这是人类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成形的自然的,人性属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评论人性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人性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会因为某种理论不喜欢就改变.
那些贪官的贪财好色之人性本质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要把"贪"的权力公共化,让社会的每个成员在透明的,相互监督的体制下,一起来"贪",这个时候,"贪"已经不再是贪,而转变为公平和正义了.因为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自然竞争而已,已经无所谓贪不贪了.
所以,***问题根本不是人性贪的问题,而是贪的机会被控制在少数人手里的问题.
而儒家试图把人们的目光转移到"道德和人品"上去,使事实变得混乱不清,而始做俑者的"体制"和"皇帝"乐得其所,他们很喜欢看到这种局面,多杀些贪官对他们并无坏处.不仅不能动摇集权体制,反而会令这个体制更稳固.
历史上,儒家一遇到贪官,总是拿道德说事..
自古儒家,反贪官不反皇帝,结果是越反越贪,越贪越反.
所以,没有哪个集权者会不喜欢儒家的.
而在道家思想看来:***贪官贪财好色,并没有什么错,那是人性之必须,只要在那个位置上"贪"是正常的,不贪才是不正常的,有权不用,你还是不是人呀?
贪官本人没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谁赋于了他们这个权力和机会?
因此,历朝历代当权者,没有喜欢道家的.
因此,因此,因此,,,,
当今社会又要复兴儒家思想了....
在复兴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管你是***的,还是反***的,其实都已经成了儒家的玩偶.没有什么区别.
在"道德"第一性的感性偏执下,不管你是挺儒的,还是反儒的,都也儒家的玩偶,也没什么区别.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36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孔子最后七天的眼泪:痛哭流涕而死,这是为什么?
(本文转载自: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5年9月20日 作者:杨鹏)
无意之间,孔子可能成了自己民族的大叛徒,当他最后明白了这一点,痛哭流涕而死。孔子临死前灵魂中这场惨痛的悲剧,千百年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这是说,孔子死前七天,哭着对学生子贡说:夏族人死后,在未葬之前,灵柩要停放东面的台阶上,周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中门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落祭奠在两柱之间,我的祖先是殷人呀!
孔子的梦是真是假,为什么孔子如此确信呢?为什么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是殷人呀!),为什么他临死前痛哭流涕?
《史记 孔子世家》开篇即写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这是说,孔子生于鲁国,他祖爷爷是宋国人,叫孔防叔。祖先来自宋国,这与孔子殷人出身关系密切,因为宋国是西周初年由殷遗民为主建立的。我们多少费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有关历史背景。
公元前1600年前后,居住在今天山东曹县和河南商丘一带的商人打败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居住的夏人,建立商朝。公元前1300年前后,殷王盘庚率殷人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后商人又被称为殷人。河南安阳作为殷人的首都,共有273年的历史。公元前1066年(范文澜《中国通史》),居住在陕西渭水一带的周人东下,在牧野(今河南汲县)打败殷人,在“流血漂杵”的基础上建立西周王朝。周人本臣属于殷人,打败殷人后成为殷人和殷人其它臣属国的统治者。由于周人人数远远少于殷人,经济、文化也不如殷人发达,所以西周初期,周人统治权力的逐步建立颇费了一番功夫。为怀柔殷人,周武王最初仍将殷遗民留在其旧时都城河南安阳一带。但是殷人亡国,内心并不顺服。公元前1062年前后(范文澜),周武王在征服殷人后四年去世,殷人随后起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两次东征,率军镇压,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殷人起义最后被镇压,殷人旧都被周公彻底摧毁。殷人起义失败后,周公将殷人各部族强行分散到各地,分别由周族诸侯国控制,殷人最后成了亡国奴。殷人起义的组织和参与者(殷顽民)沦为周人奴隶。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灭殷后,为怀柔殷人,将殷人的亲周贵族之一箕子分封到朝鲜,不以臣子待之。后来箕子从朝鲜来朝见周天子,经过殷人故都(殷,河南安阳),见原本壮丽的商朝宫室被毁,首都城市成了农田,感慨伤怀,咏叹了《麦秀》之歌。歌词为:“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箕子哀怨“狡童”(狡赖的小子,指商纣王)不听自己的话,造成商朝宫廷变农田、殷人被屠杀而亡国的后果。《史记》中写道:“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殷遗民听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周王朝的统治并不太平,国内有心怀亡国恨的殷遗民,国外有敌视周人的原殷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周公的儿子分封到鲁,被徐夷、淮夷围困,成王派军队才得以解困。周穆王时期(前976年 —前992年),徐夷与淮夷联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来楚人从长江进入淮河,统一了淮夷和徐夷,势力直抵山东南部,与周人对抗。周昭王时期(前995年 —前99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军覆没,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汉水里。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写到:“殷代文化为我国文化之渊源,中国北部开发于殷人,南部长江流域之徐、楚文化,实亦殷之嫡系。盖徐、楚乃殷之同盟而周之敌国,亘周代数百年间积不能相能者也。”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诸侯国中的原殷遗民后代势力逐渐成长,公元前841年,以殷人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周厉王出奔,周召二公当政。从此周人对殷人的控制更为无力了。为了继续怀柔殷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人贵族的后代在朝为官。从事工商业的殷人后遗势力也日增,殷遗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权,成为周人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诗经》之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一些周人对此的忧虑和悲叹。王叔郑恒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败,与商人订立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的郑国。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郑国,在公元前707年敢于与周天子军队对抗并打败周天子,这是中原诸国中的第一个。郑国也是中原诸国中第一个放弃周朝礼制,推行变法的国家(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前后)。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这是周人衰败的表现。而周王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与殷遗民后代势力的重新抬头极有关系。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微子,他曾劝商纣王要提防周人,但商纣王不听。周武王打败殷军,攻入都城时,微子带着商王室的祭器,光着上身,把自己的双手反捆起来,左手中牵着一支羊,右手捏着一把茅草,脆着向前走,到周武王军门前告罪投降,周武王释放了微子,仍保留了他的贵族爵位(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周公镇压殷人起义后,将微子封到河南商丘,其部族的一部分随微子在商丘建立宋国。所以宋国为战败的殷遗民中的一部分人所建,保留了殷人的文化风俗,所以孔子也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而孔子的祖爷爷是宋人,后来迁移到鲁国,而孔子生于鲁国。这就说明了孔子的家族来源,他应当是殷人宋微子部族的后代。
从孔子临死前所说的话看,这个祖宗源流,孔子早时可能并不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颜家少女在野外交合而生孔子(非周礼,这倒像殷人习俗)。孔子少孤,连自己父亲的坟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显然孔子父亲的社会地位极低贱。孔子并不了解自己的出生身份。《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这是说,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款待士人。孔子与一些士人一起去,被季氏的大臣阳虎骂,说:“季氏是款待士人,不能款待你。”“士”是周族中最低级别的阶层,只是周族中的平民阶级,阳虎骂孔子,是骂孔子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孔子家庭的社会地位够不上“士”的级别。鲁(今山东曲阜)是周公的封地,由周公儿子伯禽管理。周公东征镇压殷人反抗后,将殷遗民的六个部族分到鲁国,由鲁公控制。在鲁国,这些殷遗民的后代属于最低贱的阶级。虽然后来周人与殷人之间的差别在减少,但在贵族阶层中,殷人仍被视为低贱之人,所以阳虎不准孔子混入“士”阶层。孔子的祖父孔防叔由宋(河南商丘)迁鲁,也可能是来投奔亲戚。孔子随士人一起去参加季氏宴会,这是因为他并不明白自己的出身,他以为自己可以算得上是周族的士阶层。孔子早年“贫且贱”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周族贵族的权威充满着敬畏。他后来所说的君子要“畏大人”,正是他这种生活经历的反映。
孔子临死前,才从梦里确认自己是殷族的后代,痛哭流涕,七天后就死了。从孔子的一生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伤心透骨的悲剧。
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他从来强调以血缘为核心的忠孝,讲求祖先崇拜,重视家族主义,但孔子正是追从了弑杀他祖先的周人。孔子崇拜周公,而正是周公镇压了殷人起义,摧毁了殷人都城,并将殷人迁往各地为奴。孔子崇信周朝礼乐文化,而周礼正是用来压制殷人反叛,建立周人特权等级制度的办法。孔子讲尊卑有别,痛骂乱臣贼子侵犯周王室的权威,而周人正好曾是殷人的乱臣贼子。孔子讲尊王攘夷,他所尊的周族的祖先,正是当年反叛殷王的殷臣周人。而他所攘的夷,正是当年殷人的盟友楚人。孔子讲忠孝,但对殷人来说,孔子是认敌作父,背本忘祖,绝对不忠不孝之人。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是儒家的信仰。孔子为周人和周文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痛恨侵犯周人权威的人和事,但到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原本是殷人,周人与自己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如何去面对他的祖先和学生呢?他如何去面对那些他所痛骂和排斥的反抗周人特权的其它思想家和行动者呢?《论语》中记载:孔子曰:“我不想再讲学了。”子贡曰:“您如果不讲学,那么我们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中,孔子等于是把他过去所讲所做的一切都否定了。老天开了孔子这么残酷的一个玩笑,孔子还能说什么呢?孔子的最后七天,都在想些什么呢?一辈子的信念和努力,全搞颠倒了?
孔子是不自知的,他不自觉地在民族和文化上都全面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当孔子明白自己的身世后,他承受不了内心民族血缘情感与自己思想行为之间矛盾的冲突,孔子因此而殉难。
虽然周文化对殷文化有许多继承,但殷文化与周文化有很大差别。据杨宝成著《殷墟文化研究》,从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看,在商代社会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女性贵族不仅可以参与国事,而且还可以拥有军事指挥权,这就是为什么周武王伐殷时指责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殷人这种男女平等的历史,被后人演义为“纣王与苏旦妃”的商纣王淫乱失国的故事;殷人信仰上帝,所以除了祖宗祭祀外,还有更为隆重的上帝祭祀活动,这就是周武王所责怪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殷人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王、二是众人、三是战争奴隶。凡外族奴隶逃往殷国,就获得自由,所以其它国家的奴隶常常选择逃往殷国,这就是周武王责怪的“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王族成员并没有多少委任官职上的特权,这就是周武王责怪的“遗其王父母弟不用”;殷人重视工商业,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殷人传统不讲人治,而讲严刑法治,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杀,但也因此倡导“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德治人治和等级特权礼制的传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文化衰败,如果没有孔子的努力,周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会如此深重。历史为战胜者所写,在周朝留下的典籍中,殷人的亡国成了罪有应得,殷文化也成了只讲刑杀、淫乱、谋利的罪恶的文化,将殷人的成就盖了一块黑幕。但其实,春秋战国动荡所摧毁的,正是周朝和周文化的统治者,而殷文化的许多优秀要素,则通过后来的道家和法家传下来。如果孔子早知道自己是殷人,他未必会如此迷恋周王室和周文化,他未必会以维护周王室和复兴周文化为已任,如果这样,也许中国文化的走向会大有不同。
孔子见老子,老子送了他几句话,其中一句这样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告诫孔子不要自私,要讲忠孝。老子自然明白孔子对周王朝是讲够了忠孝的,但他为什么还这样劝孔子呢?身为史官,老子深明久远的历史。身为楚人,老子对周文化所强调的周人等级特权制度十分厌恶,因此,可能老子对孔子所说的这番话别有深意,但他没有点破,而是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怪不得孔子离开老子后,一头雾水,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悲哉!孔子!
回頂端
Re: 儒教论语也被篡改了
***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2, 2013 4:49 pm
註冊時間:週日 5月 20, 2012 1:55 pm
文章:1165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回頂端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